○自题
事无大小,以粗心浮气当之,未有得者。故必先澄神,神定矣,方究执笔与用腕。执笔用腕,人工也,五指之间,布置各异,作用不同,必人与器相习,腕乃可用,用腕惯,字法得三四矣。然后论正锋藏锋,此器与事交时也。事事之始,必先临摹。临摹者,听命古人者也。临摹既久,试之结构。结构者,听命我者也,方圆疏密,结构中大端也,结构佳,字法得七八矣。然后论迟速,论纯熟。纯熟之后,气韵自生此中,或今或古,或能或神或逸,人与天参,有着力不得者,微乎微乎。言语道断矣。统论者,会十二列所不足而补之者也。钝椎居士宋啬书。
○澄神
潘之淙曰:书,心画也。必先乎心,而应乎手。若心手参差,执笔不紧,何以成文!
蔡伯喈曰:凡书,先默坐静思,口不出言,气不盈息,沉密神彩,如对至尊。
王右军曰:凡书之时,贵乎沉静,令意在笔前,字居心后。
又曰:精思熟察,然后下笔。
唐太宗曰:轻浮则俗薄而直置。
虞永兴曰:心神不正,书即欹斜;志气不和,字即颠仆。
张怀瓘曰:静而求之,或存;躁而求之,必失。
翰林禁经曰:凝神绝虑,不可烦躁。
董思翁曰:行书十行,不敌楷书一行。时习为之,以敛浮气。
周莱峰曰:陈雨泉作书,虽数十纸,意尝夷然。初亦不矜持,中亦不急迫,终亦不厌倦,所以成名。可见文章翰墨,必须有道之士乃可得之。即字即学,于此可见。
○执笔
卫夫人茂漪曰:学书先学执笔。
虞伯施曰:笔长不过六寸,真一,行二,草三。
姜尧章曰:真书执笔近头,行书宽纵,执宜稍远,草书流逸,执宜更远。
卢携曰:拓大指,擫中指,拒名指食指,辅中指小指,抵名指,令掌心虚如握卵。书断称,梁孟皇用笔尽势者此也。
丰道生曰:双钩者,食指中指圆曲如钩,与拇指相齐,而撮管于指尖,则执笔挺直也。悬腕者,大字运上腕,小字运下腕,不使肉衬于纸,则运笔如飞也。实指者,三指齐撮于上,第四指抵管于下也。虚掌者,掌心虚可置卵也。
赵宧光曰:用大指挺管,食指钩,中指送,谓之单苞。食中二指齐钩,名指独送,谓之双苞。
卢携曰:置笔诸指之端,令转动自在。
张怀瓘曰:笔在指端则掌虚,运动适意。
又曰:执笔浅则坚,深则束。
韦荣夫曰:搦破管,画破纸。
梁武帝曰:执笔宽则书缓弱。
姜尧章曰:浅其执,牢其笔,实其指,虚其掌。执之欲紧,运之欲活。
唐太宗曰:指实则筋力均平,掌虚则运用便易。
陆文裕曰:执笔之法贵浅而病深。盖笔在指端则掌虚,笔居指半则掌实。掌虚则腾跃顿挫,生意在焉;掌实则回旋运动,如枢不转。
赵宧光曰:未作字先,管欲不死。已作字顷,指却不活,活则成字无骨。
又曰:执笔之法,与其伤近,宁过远;与其粘案,宁悬腕;与其浮动,宁坚执。古人有掣笔故事,后世有铁管学法。
古人云:书不入木,不如不学。
又云:无论作字不作字,时时有一物在我指端流转,其业自进。
此文由 玉记录入天眼 编辑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!:首页 > 书画 » 书法纶贯(明)宋啬撰